在位于河南漯河的双汇第一工业园,智能机器人精准分拣着肉制品,数字化大屏实时跳动着全流程数据,冷链物流系统自动调控着每一度温差……这些场景勾勒出中国肉类加工行业数字化转型的鲜活图景。
在物联网、人工智能、大数据、云计算等新兴技术蓬勃发展的浪潮下,数字化转型已成为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路径。作为行业领军者,双汇发展(下称“双汇”)多年来持续深耕数字化转型,以技术创新为驱动,从生产环节的智能重构到全产业链的数字渗透,书写着肉类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。
生产智能化:从“人盯人”到“数据驱动”的效率革命
生产环节的智能化升级,是双汇数字化转型的“主战场”。在屠宰加工领域,双汇通过技术迭代将传统生产线改造成行业标杆——2020年,双汇斥资5亿元对屠宰线进行智能化改造,引入AI证件识别系统精准锁定每头生猪的身份信息,通过分区智能温控系统动态调节生产环境,更首创白条影像分级系统,以高清扫描结合AI算法自动完成瘦肉含量、背膘厚度等指标的定级。
改造后的屠宰线实现了“13小时极速链路”。从生猪屠宰、排酸到分割上市,全程数据自动采集、上传、计算,年节省人工费用约560万元。
展开剩余76%图源:双汇发展
在肉制品加工车间,双汇投资2.4亿元引入奥地利、西班牙、丹麦等国的先进设备,并联合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设计九大智能模块,通过MES系统(制造执行系统)与ERP系统(企业资源计划)的无缝衔接,实现了从原料搅拌到成品入库的全流程智能化。改造后的生产线年产可达7万吨,效率是改造前的2.5倍,成为集约化、自动化的典范。
生产端的智能化不仅带来了效率的跃升,更推动了管理模式的根本性变革。双汇股份肉制品分厂设备安全管理副总经理杨保亮表示,数字化让车间管理从“人盯人”变成了“数据驱动”。可视化管理系统、信息化排产系统与企业资源计划系统联动,取代了传统纸质单据,减少了对人工经验的依赖,成功实现从劳动密集型到技术密集型管理的转型。
运输透明可视化:护航万吨肉品新鲜直达
作为国内最大的猪肉加工企业,物流配送效率与产品新鲜度是双汇稳健发展的关键。依托于双汇物流公司,双汇形成了集冷藏货物运输、仓储、区域配送、汽车销售与修理、信息化服务等于一体的综合物流服务平台。目前,双汇物流拥有冷库25万吨,常温库、配送库18.56万平方米,铁路专用线3条,自有车辆1200余台,日运能达20000吨,年发运量突破700万吨。
为解决冷链物流行业普遍存在的“断链”风险与成本痛点,双汇物流将“互联网+AI+物流”进行了深度融合,构建起一套全流程可视化的智能物流系统,实现了从订单生成、运力调配,到运输路径追踪、货物温度监控乃至最终签收状态的全过程透明化管理。
在双汇总部的物流调度中心,一块巨型显示屏实时展示着全国范围内上千辆冷藏车的运行信息:车厢环境温度、精确地理位置、行驶路线、驾驶员行为等关键数据一目了然。数字化平台可实时监控司机在途驾驶状态,并对全程视频进行记录与分析,显著降低了车辆安全事故的发生频率。
为确保每日逾万吨肉类产品在运输全程处于可视监控与恒温状态,双汇物流在冷链运输车辆上部署了智能管车系统。该系统对运输途中冷链产品的实时位置与环境温度进行严密监控,严格保障冷冻食品在-18℃及以下的环境中安全运输,确保产品能够新鲜直达消费者。
战略引领:数字化成为高质量发展新引擎
双汇的数字化转型并非零散尝试,而是基于“产业化、多元化、国际化、数字化”战略的系统布局。
近年来,双汇投资数十亿元推进工业数字化升级、集团级大数据平台等重点项目,坚持自主研发与外部合作“双轮驱动”,将物联网、大数据、AI等前沿技术深度融入饲料养殖、肉类加工、市场销售等全价值链环节。
2025年3月,双汇进一步将数字化转型办公室、信息中心、软件公司整合调整为数字化管理中心、数字化研发中心、数字化运维中心,形成“管理-研发-运维”三位一体的数字化转型支撑体系。在这一思路下,双汇在2025年的数字化升级工作将重点聚焦九大方面,包括双汇工作深化应用、数字化赋能网点倍增、新产品全周期管控平台应用、工业及养殖数字化升级、建立人才评价数字化工具等,覆盖产品研发、生产、渠道、人力资源等多个领域。
当前,数字化已成为驱动双汇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。更为重要的是,双汇的转型实践也为整个肉类行业提供了可复制的宝贵经验——通过技术创新重构生产流程、优化供应链管理、深度贴近消费者需求,推动行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型发展模式转变。
从智能车间的机械臂到覆盖全链的数字网络,双汇的数字化实践证明:唯有拥抱变革,才能在产业升级浪潮中保持领先。未来,随着更多数字化项目的落地,双汇将继续以技术为引领,探索肉类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,引领行业迈向更智能、更高效、更可持续的未来。
来源:金融界
发布于:北京市启泰网-开户配资平台-配资哪家好-炒股配资门户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