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古代封建社会自秦始皇统一全国至清朝灭亡期间,共出现了408位皇帝。这些皇帝中有一些将领出众、智勇双全,在疆土上开疆拓土,也有众多仁德之士、与民生息的明君。然而,更多的却是昏庸无能、统治时常笼罩在暴君阴影下的庸主,还有一些位在短暂却被历史高度评价的皇帝。今天,我们就来详细盘点几位。
第一位要提到的是周世宗柴荣。柴荣原本是周太祖郭威的养子,天性谦谨,博学多识,熟读古今史书,且骑射有道。郭威去世后,柴荣继承了大统,登基之时,心中胸怀大志,立誓在十年内“开拓天下,养民安,一统太平”。为实现梦想,柴荣积极推进改革,努力整顿军政,广泛征讨南北,北师契丹和北汉,进行了三次征伐南唐,西征后蜀,成功地北伐辽国,出兵四十余天之内攻下了三个关口、三个州县,正准备乘胜攻克幽州之时,他却因重病不得不撤兵。仅两个月后,柴荣就仙逝于世,享年才39岁,汉人无疑错过了收复燕云十六州的绝佳机会。
展开剩余64%接着是刘裕,南朝第一位皇帝。他在东晋末期兴起,出身卑微,从小就怀揣着雄图之志。少年时期,他投身北府军,参与讨伐桓玄、卢循和司马休等叛乱势力,之后他进行了两次北伐,征服南燕、谯蜀、仇池和后秦等地。正当他准备进一步向北伐击北魏时,朝中却发生变故,被迫退兵。公元419年,刘裕推翻晋朝建立了宋朝,那时江南已然平定,原本有机会一统天下,但不幸的是他病重去世,汉朝有可能因此失去了提前百年实现统一的良机。
第三位是明仁宗朱高炽,明成祖朱棣的长子。他为人仁厚、性情温雅,处世沉稳,虽然因肥胖而常受到父亲朱棣的忽视。在靖难之役期间,朱高炽代父监国,以一万老弱之兵坚守北平,恰好成为朱棣成功夺权的关键人物。朱棣随后的五次征蒙,朱高炽一直维护政务井然,不遗余力。朱棣去世后,朱高炽即位为皇帝,刚登基10个月便因病去世。在这短短时间内,他平冤狱、改组内阁、削减冗官,暂停北伐和海上征战,使社会经济得到了较大的恢复。
第四位是明光宗朱常洛,他是万历皇帝的长子,登基后成为泰昌帝。那个时期的大明已经是风雨飘摇之势,东北的女真部落崛起,朝政腐败、经济萧条、兵力薄弱、边疆残破不堪。在这样严峻的局势下,光宗罢免了民众怨声载道的矿税,亲自从国库中拨出百万银子来犒赏边防重镇,经过努力,大明的边防在萨尔浒之战后的伤痛中稍微恢复。他不仅提拔了许多刚正不阿的能臣,却因过多好色,遭怀红丸之事,仅过了一个月便不治身亡,留下未尽的事业。
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子婴,关于他的记载在史书上并不多。在《史记·蒙恬列传》中提到,秦二世计划杀害蒙毅与蒙恬兄弟时,子婴曾试图劝阻,却未能成功。当时赵高杀了秦二世,将子婴立为秦王。就在他斋戒朝见宗庙的当天,子婴设下计谋,诛杀了赵高,重新掌握了权力,整顿朝纲。然而,这时的大秦王朝已陷入重重危机,刘邦的军队已兵临城下,子婴不得不放下军权自缚投降,最终成为历史的牺牲品,被项羽所杀。
发布于:天津市启泰网-开户配资平台-配资哪家好-炒股配资门户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