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张马来西亚海事执法局2025年6月随手拍的照片,让整个中文军迷圈瞬间炸了锅!
照片里,中国海警那艘万吨级的庞然大物“南沙”舰(5901)后甲板上,稳稳停着一架大家熟悉又陌生的直升机。
熟悉,因为它那身影轮廓;陌生,因为它涂上了中国海警的标识。
国产的明星中型通用直升机——直-20,就这么猝不及防地,首次被证实登上了海警船。
万吨巨舰配上国产名机,这动静想低调都难。
最耐人寻味的是,长期以来,直-20只在解放军陆军、空军、海军和武警这些“正规军”里面飞。
陆军用它突袭,空军用它救援,海军用它反潜,武警用它维稳。
而海警这个相对年轻的队伍,过去主力的航空装备是什么?
轻便但稍显力弱的直-9。
庞大却需要大甲板的直-8。
要么飞不远,要么太大太重,总觉得差那么点意思。
现在好了,直-20来了。
它就像是为海警这个角色“量身定做”一样。
10吨级的块头,不大不小刚刚好。
动力澎湃的国产涡轴-10发动机让它浑身是劲。
特殊的五叶复合材料主旋翼,飞起来更稳更安静。
电传操控,操作起来得心应手。
模块化的机身,想怎么改装就怎么改装,潜力巨大。
更绝的是,这次亮相的“海警版”直-20,显然下了功夫针对海上环境。
旋翼可以折叠,塞进机库节省空间。
全身上下都披上了厚厚的防腐蚀“外衣”,对抗海上盐雾和潮湿。
远海作业最头疼的通信? 专门做了强化!
当然,它身上没挂载那些只有在军舰上才能看到的大家伙,比如声呐浮标或者大型雷达吊舱。
这明白写着,它现在的主要职责,首先是执法。
但它的能力边界,显然被大大拓宽了。
想想它在海军、陆军那边都干些啥?
长距离巡逻,它行。
快速把人员或装备投送到指定地点,它行。
大海捞针似的远程搜救任务,它行。
和舰艇、和其他执法单元实现“超视距”的协同配合,它也行!
这几乎把海警过去在空中能力上的短板,一口气全补上了。
这次它落脚在“南沙”舰上,选择本身就很有深意。
“南沙”舰可不是普通的大船,它是海警序列里数得着的万吨级旗舰。
这艘船,本身就充满了“军转警”的色彩。
2018年,中国海警发生了历史性变革:正式划归武警部队领导指挥。
海警,由此成为国家武装力量体系中的一部分。
这一变,不仅仅是番号上的改变。
它打通了“军”与“警”在装备、训练、指挥等各个层面的通道。
一个显著的表现就是:海警的“大船”越来越多了。
很多船,比如056型轻护,054A型护卫舰,这些原本是人民海军的主力装备,退役后改头换面。
披上海警的白色外衣,内核还是军舰级别的远洋适应能力和高强度体质。
白漆底下,藏着的是真功夫。
它们是驰骋远海、长期值守的硬核平台。
以前在这些大船上,虽然有航空甲板,但飞机是个问题。
直-9块头小,性能不够用。
直-8块头太大,很多船根本塞不下它,需要动大手术改造。
直-20的出现,完美解决了这个矛盾。
它的体型放在“南沙”舰这样的万吨平台上,游刃有余。
即便未来放到稍小一些的数千吨级别的海警船上,也绝对能轻松应对。
这就意味着,先进的航空力量,不再仅仅是旗舰的专属待遇。
海警的空中力量,有了“下沉”普及的可能性。
而此刻,直-20部署到“南沙”舰,一个更紧迫的现实任务摆在面前:南海维权。
看看最近几年的新闻焦点:仁爱礁、黄岩岛、牛轭礁……
菲律宾方面小动作不断,又是碰瓷,又是纠缠,在海上演着一出出对峙戏码。
面对这些行动,直接动用海军舰艇有时显得“过刚”,外交上需要更多的弹性空间。
海警船,正好处在这个“灰色地带”,作为官方执法力量登场。
力量上足够威慑,身份上又更灵活,进退有据。
在这样的高强度、长距离对峙中,谁的眼睛看得更远? 谁的耳朵听得更清? 谁的反应来得更快?
谁就牢牢抓住了海上的主动权。
以前海警的直升机基本都从陆地机场起飞。
飞抵遥远的争议海域,油料撑不了太久就得返航。
实际能投入执勤的时间大大缩水,留空时间短。
现在,“海警版”直-20直接以“南沙”舰为海上基地。
飞机跟着船走,船在哪,飞机就在哪。
需要时随时可以起飞,任务完成直接回母舰补给休整。
这简直是对海警远海行动模式的一次革命!
想想那个场面:茫茫南海之上,海警船编队正在巡逻。
“海警版”直-20从船上升空。
它就是一个移动的、高空的指挥哨所。
它能俯瞰周边大片的海洋区域,将海面的风吹草动尽收眼底。
它能作为强大的通信枢纽,把分散的执法船艇拧成一股绳,指挥调度。
尤其当海上天气恶劣,风高浪急,无人机可能无法升空时。
它的稳定和可靠,就成了无可替代的“空中之眼”。
这不仅仅是眼睛和耳朵的加强。
它让海警具备了更强的干预能力。
发现可疑目标,以前可能船开过去需要时间。
现在飞机几分钟就可以赶到现场。
监控违规船只,以前靠船追,视野有限。
现在飞机可以长时间伴飞观察。
执行海上临检,人员甚至能直接从空中索降至目标船只……
一句话:看得远,到得快,盯得死。
从“看到问题、喊话警告”,升级到了“快速抵达、实际控制”。
这就是质的飞跃。
这种能力和模式的升级,不可避免地让人联想到一个词:“第二海军”。
或者说,向世界上的成熟模式看齐。
看看大洋彼岸,美国海岸警卫队是怎么玩的?
他们配备着相当规模的巡逻舰。
他们的飞机库里停放着先进的P-8A反潜巡逻机。
当然,少不了在舰艇甲板和陆地机场活跃的HH-60系列“黑鹰”直升机(直-20参考的原型机)。
那支队伍,装备精良、训练有素,完全就是一支不挂海军旗号的“轻装海军”。
在和平时期,他们负责巡逻执法、缉毒反恐、搜救护渔。
一旦到了战时或者冲突边缘,他们的船、他们的飞机,可以迅速转型,执行巡逻、反潜甚至有限的作战任务。
无缝衔接!
这就是他们的力量结构和行动逻辑。
再看我们中国海警获得直-20,路径何其相似!
“海警版”直-20脱胎于军用型号。
现在专注巡逻执法。
但它的血脉里,天然带着强大的军事基因和扩展能力。
需要时,挂装一些模块化的设备,很快就能胜任更多样化的任务。
比如挂上雷达吊舱,它就是巡逻警戒的鹰眼。
比如装上反潜设备,它就能应对灰色冲突中潜在的水下威胁。
比如配上武器站,它就能在追击高威胁、小快艇目标时提供火力支援。
这种潜力,是现成的。
这种从“执法”到“准军事”能力的切换,正是打造一支强大、全能的海上力量核心思路的体现。
用一句更直白的话说:国家意志靠什么表达?
不单是嘴说,不单是文告,更是实打实的力量建设。
在当下波涛汹涌的印太海域,在所谓的“印太战略”框架下。
一些国家正试图把他们的海上准军事力量,更多地派往我们的家门口转悠。
应对这种态势,直接动用海军主力,政治和外交成本可能很高。
而一支装备先进、拥有强大空海一体化能力的海警力量,恰好构成了最有力也最灵活的回应。
它属于“非战争状态下的武装力量”。
在规则尚未完全明确、各方你来我往试探较量的“灰色地带”。
强大又灵活的海警,更能游刃有余地捍卫国家的海洋权益。
它的升级,它的转变,本身就是国家意志最清晰、最坚定的表达。
当我们看到一架有着国产心脏的直-20,在中国海警最前沿的“南沙”舰上静静伫立时。
它的旋翼虽然还没转动。
但传递出的信号,已经响彻海天。
#夏季图文激励计划#
启泰网-开户配资平台-配资哪家好-炒股配资门户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