8月8日,晨曦初露,青山环抱的清镇市王庄布依族苗族乡小坡村蝉声阵阵、万物繁茂。趁着清晨天气凉爽,村民张绍云扛着锄头准备下地干活。出门前,他拿出手机点了点,屏幕上便出现了他家黄牛悠闲吃草的画面。张绍云笑着说,村里的集中养牛点让牛儿有了新去处,也让村里有了新变化。
今年6月底,全市首个集中养牛点在小坡村完成建设,经过一个月试运行后正式投用,拉开了一场农村人居环境变革的序幕。
牛舍挨堂屋 便利背后有烦恼
小坡村位于清镇市北部,部分村民至今仍保留着“牛舍挨堂屋”的习惯。
“平时路过都要绕道走,你想得有多难闻。”回忆起过去在家养牛的经历,张绍云连连摇头。他说,哪怕清扫得再勤快,仍然难掩牛舍里的难闻气味,特别是夏季,在家只能紧闭门窗阻挡这股味道。
相关数据显示,每头牛每天排泄的粪便可达数十公斤,约为其体重的5%至6%。“牛舍挨堂屋”不仅味道大,还由于卫生条件较差,存在致病等风险。
展开剩余79%“过去,牛是村民家中最贵重的财物和生产工具,为了方便喂养管理、节省空间,村民便将牛舍建在住宅旁,但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卫生和环境问题。”小坡村党支部书记助理刘韩说。
为改变这一现状,小坡村曾组织走访调研,发现随着村民收入结构的变化,养牛已经不再是大家“求生活”的“必选项”,且饲养大型牲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,近年来,已有不少人退出养牛队伍。但对于仍在养牛的村民而言,“牛舍挨堂屋”带来的环境卫生问题,一直没得到彻底解决。
“大家乡里乡亲的,话到嘴边还是很难开口。”小坡村一位村干部说,有时带着其他村民的意见上门做工作,但得到的回复常常是:“我也知道在家养牛会有味道、不卫生,但不在家里养,我又能在哪养呢?”
“嘀咕”变共识 共享理念破困局
“既然村民希望有个更合适的地方养牛,那就找个地方让大家一起养。”在收集大家的意见和建议时,村民的话给小坡村带来新启发。
将共享理念“移植”于牛舍?这一略显“前卫”的想法,虽然在村干部中达成共识,却让不少村民犯起了嘀咕。
“你家养两头、我家养一头,用电用水的费用咋分摊?”
“长时间无人照看,牛瘦了咋办?”
“草料要先拖回家切,再拖到集中养殖点,太麻烦。”
“别家牛偷吃我家牛的草料咋整?”
……
小坡村驻村第一书记龙天玮的工作本上,密密麻麻记录了村民的各种问题。经过分析,村干部们很快得出结论——村民的疑虑都有道理。
龙天玮说,他们先后组织了三次“坝坝会”,并逐一走访养牛的村民。对于村民的疑虑,他们逐一解决;对于村民提出的建议,他们逐一吸纳。
针对电费划分问题,通过装独立电表,独立结算实际用电量;担心牛瘦了,便安装全方位视频监控,村民随时能查看;觉得草料处理麻烦,就在牛舍添置铡刀;为防牛偷吃草料,便设计了带隔断的食槽……
最终,在赢得群众理解、争取到上级资金支持后,“共享牛舍”顺利落地。
牛舍变“花园” 环境美了心气顺
8月8日午后,位于小坡村深水井组的集中养牛点,首批“入住”的18头肉牛正低头咀嚼着草料,养殖户拿着工具认真清理牛舍。另一边,村民张贞芳家刚拆除的牛舍已平整了土地、种上了花草、变成了“花园”。
“以后大家可以来这里喝喝茶、跳跳舞。”作为村里首批“共享牛舍”的响应者,张贞芳对如今的变化感受深刻。他说,家里臭味没了、周边环境好了,和邻居也多了一处优质的活动场所。
小坡村“共享牛舍”建设面积约980平方米,可容纳肉牛约60头。王庄乡农业中心主任李东方介绍,集中养牛点选址在果园旁,配备收集池,养殖产生的废液达标后可就近还田,粪渣则可发酵加工成有机肥,从而实现“一举多得”的效果。“我们测算过,按照目前的养殖规模,生产的有机肥如果用于销售,可以基本覆盖集中养牛点公共区域的日常维护费用。”李东方说。
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。随着乡村振兴和“两清两改两治理”行动、农村“五治”的深入推进,“共享牛舍”模式也得到逐步完善、推广应用,今后,类似“牛舍变花园”的故事还将在贵阳贵安的广袤农村接连上演。
记者手记
在尊重传统中求变革 在解决问题中谋创新
生态宜居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内在要求,也是广大农民的殷切期盼。小坡村的“共享牛舍”让村民看到了变化、得到了实惠,也为振兴打开了思路、带来了启发。
直面问题是破局的前提。“牛舍挨堂屋”的困局在农村由来已久,在解决牛舍问题过程中,小坡村一直在寻找“最优解”,正是这种直面问题、解决问题的态度,让小坡村的党员干部捕捉到了养牛村民的真实诉求,为后续“共享牛舍”的求解打下基础。
群众支持是成事的基础。在小坡村,龙天玮带着记者从村委会一路前往位于深水井组的集中养牛点,路上碰到村民时,她总能准确喊出对方的名字,村民也会热心地提醒她“这么大的太阳,赶紧把帽子戴上”。融洽的干群关系给记者留下深刻印象。“你看这食槽的设计,就是我们村的‘养牛专家’支的招。”她说,从食槽高度、铡刀种类到集中养牛点的选址、设计、建设,村民全方位参与,为“共享牛舍”的建成奠定坚实基础。
改革创新是求解的钥匙。“共享牛舍”并非惊天动地的创举,却处处体现出基层治理的创新智慧。从常规思路来看,在养牛与不养牛的村民诉求间做“选择”,是一道必然丢分的选择题,而小坡村却在“非常规”中提出将共享理念移植于牛舍的“第三选项”,实现了社会效果、经济效果、生态效果的统一。小坡村的实践告诉我们,基层治理的创新不必追求“高大上”,只要坚持在尊重传统中求变革、在解决问题中谋创新,更多像“共享牛舍”这样的创新实践还将不断涌现,乡村振兴的道路也必将越走越宽。
记者 代晓龙
编辑:赵子滟
审核:干江沄
发布于:贵州省启泰网-开户配资平台-配资哪家好-炒股配资门户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